【24節氣-22】雨水冬至-冬至黑,過年疏,冬至疏,過年黑
冬至,又稱冬節、賀冬,二十四節氣之一
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°時開始
一般都在國曆12月21日到12月23日之間
冬至日這天因太陽直射南回歸線,北半球黑夜最長而白晝最短,故又稱「長至」或「短至」(夜長至,或稱日短至),因此亦有「長至節」、「短至節」等節日。
陰陽五行學說歸納冬至有「一陽生」之象,由此冬至日也稱為「一陽節」。曹植《冬至獻襪頌表》記載:「千載昌期,一陽嘉節,四方交泰,萬物昭甦」。又大概關係到所謂「陽氣起」、「一陽至」,加上諸多拜賀之舉而令冬至增添「喜」意,因此冬至又得「喜冬」、「賀冬」、「秤冬」之稱,也就有著「賀冬節」此一節日。
冬至日是數九寒天的第一日,俗諺「冬至交九」,從冬至日開始即進入「數九天」,以九日為一九,九九八十一日後遂寒冬過去,稱為九九數盡,民間因而有「九九消寒圖」記錄數九過程。而古時冬至節氣是計算二十四節氣的起點,亦是歲之計算起訖點。
冬至節以往是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日,應節習俗繁多,且民眾會大肆飲食慶祝,所以又俗稱「亞歲」、「肥冬」,在民間也廣泛流傳著「冬至大如年」、「冬至大似年」、「大冬如大年」…的俗諺。
在習俗上,冬至吃湯圓是最普遍的;台語上說的「冬節圓」要做成紅、白兩色,家中有小孩的,就讓他們用染色的生圓仔麵糰捏塑一些動物造型的小玩意兒,俗稱「做雞母狗仔」。
「補冬補嘴洞 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台灣俚語,係指冬至這一天要燉補品填補人們的嘴,在民間有冬至「補冬」的習俗,補冬的內容 視家庭貧富而異。有的人會用雞或鴨肉來燉八珍,有的人會買羊肉和烏棗燉食,素食主則會以桂圓肉(龍眼干)和糯米、糖燉米糕而食,人們認為在這一天吃補品,對身體特別有益。
冬至的飲食文化
中國北方的冬至飲食習俗
有諺語「冬至餃子夏至麵」,認為冬天寒冷而人體耗熱量多故應該多食有營養的食品補充熱量。因此有冬至日有食餃子和餛飩的習俗:吃餛飩寓意破陰釋陽,表達冬至的新舊交接宇宙混沌狀態,更意味親自開闢世界;而吃餃子又俗稱「安耳朵」(擠餃形似耳朵),民間習俗認為冬至日不食餃子會凍掉耳朵,也不利農事收穫;另一說食餃子防為紀念藥王張仲景。而餃子、餛飩和包子等更會是家庭成員團聚圍桌而食,稱為「蒸冬」。 當然也有例外,如在四川、山東棗莊流行冬至當日喝羊肉湯的習俗,寓意驅除寒冷之意。各地食俗不同,但吃水餃最為常見。
中國南方的冬至飲食習俗
有些地方冬至日食湯糰、粉糍粑等甜食的習俗,以米麵製成的圓形食品,即「湯團」、「團子」、「團圓子」(在中國北方稱為「丸子」),取圓形象徵天與陽,寓意年終團聚。湯團有餡料者用作祭祖,無餡料者用作祀神。沿海地區人民更往往把湯團造成紅色與白色以寓意陰陽交泰。冬至食過湯團也象徵著年長一歲。除了暢快飲食,民間亦有「曬冬米」習俗,水洗白米後在冬至日的陽光下曝曬,留給日後有病者煮粥食用。
臺灣地區冬至習俗
冬至,臺灣古稱「冬節」。民間首重祭祖,分為家中奉祀的祖先公媽,與各地宗親祖厝、宗廟所舉行的隆重莊嚴的三獻禮,稱為「祭祖祠」或「進祖」。禮成後則設宴款待,臺灣稱為「食祖」、金門稱為「食頭」、澎湖稱為「食冬」。冬節時,主婦會在清早便開始「浮圓仔」、「炊菜包」,拜完神佛後,便開始祭拜祖先。祭畢後,全家團圓著,食用冬節圓、菜包,寓意添一歲。祭拜神佛準備全副牲禮(號稱謝平安)、四果、冬節圓和菜包,拜祖先則準備剖開的牲醴、米飯、十二碗、五味碗、四果、冬節圓、雞母狗仔、菜包等。
在臺灣,冬至的湯圓被稱為「冬節圓」。有分甜鹹、大小之分。用於祭祀的紅白兩色的小圓仔與如雞蛋大小般的「圓仔母」兩色各六。圓仔母通常包花生餡或芝麻餡及糖料。冬節前夕,全家人一齊將糯米糰搓挲成大大小小的圓粒,稱為「公孫父子圓」。人們在祭祀完畢後,一起食用,稱為「添歲」。小孩會將「圓仔丁」黏糊於門扉、窗戶、車窗、桌、櫃、畜欄、牲窩、水井或器物等處,犒勞窗牖神及家具神等守護神一年辛勞,稱為「餉耗」。糊黏圓仔丁在傳統習俗中亦有祈求「出好丁」之意,為祈禱新婦生子之寓意(古時指是男子)。待圓仔丁乾燥後可以藉由圓仔的膨脹或塌陷來預卜生育之兆,給孩子們食用,亦有保佑發育健康,添新歲 。古代流傳著食用冬節圓需每匙兩粒,若未婚者最後一匙必為奇數 ,若已婚者最後一匙必為偶數。舊時臺灣尚賭,賭客食用時亦預卜最後一匙剩雙數為贏兆、單數為輸兆。
在台灣民間故事中,相傳冬節是臺灣牛的生日。古時人們會迎接牛仔回家慶祝。人們會在番薯內挖洞,填入冬節圓一齊飼牛,以犒勞臺灣牛一年農作的辛勞。或在牛的額、角、脊背、尾巴黏上湯圓,希望牠和主人一樣添福增壽。
「為什麼冬至要吃湯圓呢?」其實,這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喔!
從前有個木匠名叫墨斗公,他所住的村子裡,田地肥沃,農夫們只要將種籽撒在田裡,就可以有好收成,不需勤勞的耕作,因此這些農夫整天聚在墨斗公的木匠店裡聊天,吵得他無法專心工作,於是交代徒弟拿一包施過法的鋸木屑,每天早上在田裡撒一小撮,木屑撒進田裡,就會變成雜草,墨斗公希望農夫們能養成勤勞的好習慣,天天下田鋤草。
沒想到,這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煩,竟然把整包木屑都倒下去了,田裡瞬間長滿了茂密的雜草,稻子也枯萎了,農夫們叫苦連天。墨斗公處罰徒弟,將他變成一頭牛,幫農民耕田除草。可是徒弟變成牛後,還是很懶惰,牠每走一趟就要主人餵牠吃紅龜粿或湯圓等食物,否則就不工作。
天神看到了這情形,就在牛的下巴釘了一顆釘子,讓牠不能再開口抱怨(如今每頭牛的下巴都有一顆突起像痣的東西)。因為牠喜歡吃湯圓,人們就選擇冬至這天作為牛的生日,餵牠吃湯圓,也讓牠舒服的休息一天。
冬至飲食調養
要遵循「秋冬養陰」、「無擾乎陽」、「虛者補之,寒者溫之」的古訓,少食生冷,但也不宜躁熱,過食辛辣只會生陽動火,導致內熱積聚,郁熱上沖。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,如:多飲豆漿,多吃蘿蔔、胡蘿蔔、青菜、豆腐、木耳、番茄、荸薺、藕、白菜等。
冬天寒冷乾燥,使人覺得鼻、咽部乾燥和皮膚乾燥、容易上火,因此每天能吃點水果不僅能滋陰養肺、潤喉去燥,還能攝取充足的營養物質,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。如梨、獼猴桃、甘蔗、柚子等都是比較適宜的水果。
養生的重點是養心,培養善良、寬厚之心,心地寬自無懮。保持精神暢達樂觀,不為瑣事勞神,不要強求名利、患得患失。兒女要對老人噓寒問暖,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養。冬至也代表新生的開始,愿我們在度過最漫長的寒夜之後,一日一日迎來愈發燦爛光明的朝陽!
冬至補包括調整生活起居和飲食正常,身心安適才能保護初生的陽氣;熬夜、大吃大喝會損傷陽氣,陽氣不足就容易精神倦怠、怕冷、常生病。
甜潤的桂圓,性味甘溫補養心脾,是很好的冬至補。桂圓又稱龍眼,桂圓是益智果,能養心安神,有助緩解健忘、失眠,比如素食的人冬天常喝白菜湯,體質偏寒性容易手腳冰冷、晚上難入眠,這時把龍眼乾、紅棗加薑煮水喝,通常能幫助入睡。另外,比較勞心的人(如文字工作者)也容易耗損心脾氣血,吃點桂圓更能有效達到補益功能。
桂圓的自然甜也能減少糖分攝取。把湯圓的甜湯底改成桂圓湯,不但糖分熱量減少了還能滋補氣血,讓蒼白的臉色紅潤起來,對於體質偏虛寒怕冷的人很有用。但要提醒虛火旺或有熱性體質的人,不能吃桂圓。
想來點不一樣的冬至補。紅豆有豐富蛋白質,中醫認為能大補氣血;桂圓則對心腦有助益,最後加點清香理氣(消除脹氣)的橘餅,兼具口味與養生功效,你也可以試試看。
【桂圓紅豆湯(4人份)】
材料:紅豆一杯(約140克)、桂圓(龍眼乾)50克、橘餅20克、水1,000CC
做法:紅豆先泡水四小時後,放入鍋中加水、桂圓同煮(外鍋兩杯水)。煮好後加入橘餅,並可適量加糖。
附註:煮紅豆湯的過程中不能加橘餅或糖,紅豆會煮不透,要煮好後再加。
自古以來,中國傳統節日冬至的地位便不亞於新年。那麼,在文人墨客心裡,冬至又是如何一番模樣呢?今天就為大家提供幾首古代冬至詩詞欣賞,讓大家在寒冬過節之際,也能感受到文化韻味的薰陶。
小至 (唐)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,冬至陽生春又來。 刺繡五紋添弱線,吹葭六管動飛灰。 岸容待臘將舒柳,山意沖寒欲放梅。 雲物不殊鄉國異,教兒且覆掌中杯。
冬至 (唐)杜甫
年年至日長為客,忽忽窮愁泥殺人!
江上形容吾獨老,天邊風俗自相親。
杖藜雪後臨丹壑,鳴玉朝來散紫宸。
心折此時無一寸,路迷何處望三太?
邯鄲冬至夜 (唐)白居易
邯鄲驛里逢冬至,抱膝燈前影伴身。
想得家中夜深坐,還應說著遠行人。
辛酉冬至 (宋)陸遊
今日至南至,吾門方寂然。
家貧輕過節,身老怯增年。
畢祭皆扶拜,分盤獨早眠。
惟應探春夢,已繞鏡湖邊。
冬至感懷 (宋)梅堯臣
銜泣想慈顏,感物哀不平。
自古九泉死,靡隨新陽生。
秉命異草木,彼將羨勾萌。
人實嗣其世,一哀復一榮。
*本文的食材介紹及養生食物乃採中庸客觀的態度作為敘述記載,分別提供予素食者和葷食者作為參考。